在我和爸媽的接觸中,很多爸媽都提到自己的孩子不太會表達:
當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時,不做也不說,只會哭。如果孩子做錯了事,問他知不知道錯了?他就點頭,再問他記住了嗎?還是點頭,不管遇到什么事,就是不愿意說。
還有的孩子遇到事情就著急,興奮的不知道怎么表達,說的時候顛三倒四的,不讓他說還不行。
在這節課,我將為你提供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,適合各種性格的孩子,教你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,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。
第一步: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
這是激發孩子主動表達的最有效的方式。
孩子有需求時,你都應該及時回應,只有回應了,孩子才有欲望去表達,這也是對孩子表達能力的一種鍛煉。但根據孩子要求是否合理,你應該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。
當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時,你應該積極地回應,這樣孩子也會同樣積極回應你。
比如,孩子希望你陪他玩一會,你可以很高興地說「好啊,媽媽和你玩半小時,那玩什么呢?」這里要明確兩個回應重點,一是讓孩子知道時間界限,陪他玩半個小時;二是讓孩子決定玩什么,給孩子主導權。
當孩子有不合理要求時,你也應該做出回應,但要注意回應的方式不會讓孩子感到緊張。
這樣的場景常伴隨著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,你覺得尷尬又拿孩子沒辦法,就很容易做出妥協。
這時候,比較有效的方式是,蹲下來,安靜地抱著孩子,輕輕在他耳邊說「媽媽知道你不高興,媽媽陪著你好不好」。當孩子感受到你安靜地陪伴時,會慢慢平復自己的情緒。
不要和孩子說「你要好好說話」,因為好好說對孩子來說是抽象的,他覺得自己哭著說也是好好說。在不知道自己能怎么表達的情況下,孩子就會感到緊張。
你可以用平靜的語氣說「你要像爸媽這樣說話,爸媽才能聽得清楚,你哭著說話,爸媽都聽不清楚,所以也沒有辦法幫助你呀」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示范。
第二步:專注地聽孩子在講什么
無論孩子說什么,你應該遵循的原則是「不打斷、不糾正、不評價」。
首先,你可以專注地看著孩子的眼睛,耐心地聽孩子說完,做一個好的傾聽者。這會讓孩子感受到尊重,激發孩子表達的愿望。
等孩子說完后,你還可以和孩子確認剛才說的事。
比如孩子剛剛說要玩蹺蹺板,你可以和他玩認,重復一遍:「你是說要去公園玩蹺蹺板是嗎?」
這會讓孩子感受到你在認真傾聽他說的話,在對他的表達能力表示肯定。他也會更加積極地回應你。
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,堅持這樣的溝通方式,孩子也會逐漸養成好的傾聽習慣,這能鍛煉孩子的聽覺記憶力和分辨能力。
簡單的說,就是通過語氣感知對方情緒,選擇更容易讓對方接受的表達方式的能力。
第三步:使用簡單的語言和孩子溝通
我們經常會責備孩子「給你說了多少遍了,你怎么記不住」。那么你有沒有換位思考過,孩子能聽懂你說的話的含義嗎?
比如,當孩子做錯事時,-般爸媽都會給孩子講很多道理,最后問孩子「你記住了嗎?」孩子會點點頭,還有的孩子會很快地回復「記住了」。
其實孩子只是由于緊張或害怕,才很快地說自己記住了,實際上孩子只是記住了爸媽說的「記住了嗎?」這句話,前面的道理都沒有記住,因為孩子還不具備完善的整理信息的能力。
因此需要我們直接告訴孩子應該做的事情,比如「你不可以光腳在地上跑,穿. 上鞋再出門吧」。信息越簡單,孩子越容易理解,也容易做到。
第四步:鍛煉孩子多方面的表達能力
表達能力不僅僅只是口頭語言,可以是肢體動作,也可以是文字、圖畫或者音樂。比如有的人話不多但是擅于寫作,有的人肢體語言很豐富,有的人喜歡用畫畫來描繪情感。
3歲左右的孩子,口頭表達和肢體語言表達是最常使用的兩種表達方式。
你可以有意引導,豐富孩子的表達方式,也有助于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情感,激發孩子表達的愿望。
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的一一個好方法,是和孩子一起閱讀,并且在閱讀中多關注形容詞、比喻句。
遇到形容詞和比喻句時,你可以有意放緩閱讀的步驟。
比如我女兒很喜歡「 藍藍的天空像大海一樣」這句話,我就問她:「還有什么和大海一樣呢?」她就告訴我,家里的棉被也是藍色的而且好大好大可以把她整個人都裹起來。
這些高級的表達可以更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,不要覺得難,孩子的想象力就是最好的能力,激發著他們去用更形象的方式表達。
肢體語言則可以通過表情游戲,指令游戲這樣的游戲來鍛煉。
我女兒非常喜歡一個游戲,就是「不說話,只通過表情和肢體,來表達喜怒哀樂」。我就會陪著她一起玩,我們互相猜對方表達的意思。
肢體語言的鍛煉可以讓孩子通過解讀表情和動作,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,幫助孩子運用自己的感官感知世界。
四大性格孩子的引導注意點
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的4個步驟說完了,接下去進入 「四大性格孩子的引導注意點」 版塊。
活躍型的孩子,在熟悉的環境里肢體語言會比較豐富,興奮時會手舞足蹈地表達,表達也相對清楚并有一定的邏輯。
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會關注到對方的感受,但一定要把事情說完才行,不然說完就會著急。
這時你要耐心地聽孩子說完,不要打斷,也不要糾正孩子的說法。因為你說話會打斷孩子的思路,也會影響孩子表達的積極性。因為孩子在反復地說的過程中會自己修正。
反應型的孩子,表達自己的需要和心情時也會手舞足蹈,但不看別人的反應只顧自己說,有時急于表達但不知道怎么表達,你需要引導孩子把一件事說完整。
如「你要去和小朋友玩沙子對嗎?你想要媽媽幫忙嗎?」這樣利于孩子確認自 己的想法。
接受型的孩子,很安靜,是一個很好的觀察者。
在陌生場合比較拘謹,不會輕易表達自己,有委屈也會壓在心里,如果你說「 你不高興了是嗎」,孩子會點點頭或者流眼淚。
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想去,但不確定自己能否做好,這時如果媽媽說「你想去玩嗎?媽媽陪你一起去」,這時孩子有可能會去,但如果孩子不去也不要強迫,尊重孩子的意愿就可以。
敏感型的孩子,表達的方式就是粘人,不愛表達但經常會有情緒。
這時你可以主動問他「你是想玩這個玩具是嗎?」
還要注意的是,敏感型的孩子往往是比較糾結的孩子,如果他拒絕,但又表現出一些脾氣,想要又不敢要的樣子,你可以換一種方式問他「媽媽覺得這個很好玩,你可以陪媽媽一起玩嗎?」引導他說出自己的需求。
這篇文章如果有質量,看完讓你學習了不少,請持續關注我們,一定讓你收獲不少。